网络谣言“七套路” 如何治理?
一
近期,大家对疫情相关信息的关注度显著增加。然而,在社交网络平台上,一些谣言也在滋生、蔓延。
比如,有网帖称“接种新冠疫苗可在国家民政网站领取补偿”,并附网址链接和收款通知,诱导人们关注转发。可事实上,网帖中所谓的“国家民政网站”根本不存在,“领取疫苗补偿款”的相关信息也不存在,网传消息纯属谣言。再比如,“吃橘子会导致抗原检测阳性”“长期戴口罩会导致肺结节”等说法广为流传,专家解释称,一般日常饮食不会影响抗原检测结果,长期佩戴口罩和肺结节的发生没有直接关系,等等。
进入互联网时代,我国网民迅速增长到“10亿+”的超大规模。尤其是自媒体的兴起,人人皆可发声,网络空间俨然变成一个错综复杂的“信息合众国”,谣言也泛滥起来。
与以往相比,网络谣言已不再是单纯地传播虚假信息,有时还携带着造谣者的情感、态度或者私利,犹如一场场网络空间的“野火”,稍不留神就顺着网线迅速蔓延到每个角落,冲击着广大网民的“三观”,也对社会秩序造成了严重危害。
那么,网络谣言是怎样“炼”成的?又如何会在互联网时代甚嚣尘上?面对网络谣言,我们该怎么应对?
图源: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
二
笔者梳理出近年来网络谣言比较常见的七种套路,让我们从中一探究竟、问寻答案。
1.无中生有、捏造炮制。这类谣言用一句话概括,即为“开局一张图,内容全靠编”。造谣者没有任何事实依据,有的甚至只为“博出位”“吸流量”,纯粹是空口说白话,深究之下没有真实性可言。
近日,网传“国务院联防联控小组正式摘牌!”,并且有配图为证,引发“国家疫控政策重新调整”“联防联控小组解散了,意味着疫情结束了”等种种臆测。可是,国务院从来没成立过“国务院联防联控小组”这一机构,网传图片不是联防联控小组摘牌场景,而是国家卫健委2020年将其新闻发布会背景改成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发布会背景的照片。
2.夸大其词、添油加醋。这类谣言往往披着科普、说理的外衣,看似有一定的事实基础和分析,但对其中的数据、逻辑等内容进行了人为编造,迷惑性较强,容易让人被半真半假的现象蒙蔽双眼。
最近,“喝酒能防新冠”“喝高度酒能杀灭病毒”等在网上流传,不少网友转发所谓的防疫中心提供的最新预防配方,每天该喝什么酒、该喝多少次以及每种酒的克数都清清楚楚,还表示在逻辑上说得通,因为酒精经口入可杀口腔咽部病毒,吸收入血可杀肺部病毒,等等。一些文章还引用典籍中有关酒的记载,证明酒的妙用,看上去煞有介事。
事实上,喝酒并不能预防新冠肺炎或杀灭新冠病毒。喝下去的酒会被胃酸等稀释,不能在体内起到杀灭病毒的效果。相反,喝酒会增加感染的风险。早在2020年,李兰娟院士在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答问时,就已经针对“适量喝酒预防新冠”进行了解释辟谣。
3.断章取义、误读政策。这类谣言多是从公开发布的政策、讲话等信息中碎片化摘取,抹去了特定的语境,加以个人臆断、主观猜测,使真实的涵义失实扭曲,甚至造成完全不同乃至相反的解释。只要回归到原本的语境中,这类谣言就不难识别。
比如,去年底商务部印发通知“鼓励存储一定数量生活必需品”引起多方误读,甚至引发抢购,一些网民以此猜测两岸是否快要发生冲突。事实上,通知的本意是怕异常天气等因素让人措手不及,因此督促各地严格落实“菜篮子”市长负责制,指导商贸流通企业加强货源组织,提前采购耐储蔬菜。
4.移花接木、深度伪造。这类谣言有的冒用不相干的图片或视频自证自话,有的依靠PS等拼接技术进行伪造,还有的利用人工智能和大数据生成仿真的音视频信息,目的都是为了呈现另一种“真相”,颠覆“眼见为实”的大众认知。这类谣言要有较强的专业知识才能甄别,须引起高度警惕。
比如,BBC在所谓的新疆实施“强迫劳动”的报道中,将某省对口帮扶和田地区招聘维族工人的镜头,深度伪造扭曲为“强迫”维族青年到内地工作,抹黑我新疆政策和国家形象。
5.恶意诋毁、暗藏私利。这类谣言往往有较强的诱导性和指向性,“吃瓜”网友看后自以为参透了不得了的“事实”,脑补了更多子虚乌有的“细节”。实际上略加思索,就可以发现这是处心积虑的“靶向式造谣”。
比如,别有用心者曾将外媒报道的“美国疫情死亡人数突破100万”诬称“是中国留学生编造数据”。事实上,该数据援引自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发布的新冠疫情统计数据。仅仅因有中国留学生参与统计,就被质疑真实性,这是典型的为美国抗疫洗白而捏造的借口和谣言,根本站不住脚。
6.假借权威、洗脑话术。这类谣言是所谓的公知、大V、权威人士等的惯用伎俩,多采用“出口转内销”“冒用他人名”等包装手法,以“被揭露”“被证实”等话术增强可信度。但只需保持头脑清醒,紧跟官方权威信息,谣言自会不攻而破。
比如,之前不少自媒体发布消息称“联合国总部或将迁入中国”,随后关于“如果联合国搬迁到哪里更合适”的讨论迅速升温,有的地方甚至晒出了“工程进展概况”。后经辟谣,联合国到现在为止从未讨论过搬迁总部问题。调查发现,假消息来源于路透社2015年的一则新闻,俄罗斯某议员在国家杜马上的一次发言时提出“联合国总部应该搬离美国”。
7.借题发挥、煽风点火。这类谣言通常披着民主、自由、女权、环保等“马甲”,夹枪带棒调转矛头指向,有意无意注入政治属性,使其“泛政治化”“阴谋论化”,超出正常讨论的范畴,造成搅动舆论思潮、分裂社会共识。
比如,今年10月,微信群和微博曾流传一段视频,显示一女子衣衫不整坐在广场草地上,引发群众围观。一些网络推手犹如“嗅到血腥味的鲨鱼”,罔顾事实散布各类谣言,借机发布引战、挑动群体对立等极端言论,甚至攻击政府社会治理能力、政府公信力。
而事实是,女子因情侣琐事情绪激动、发生争执,在民警调解下,双方已达成谅解。经相关部门主动辟谣、果断查处,谣言迅速破灭。
三
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网络空间是亿万民众共同的精神家园。网络空间天朗气清、生态良好,符合人民利益。网络空间乌烟瘴气、生态恶化,不符合人民利益。
那么,该怎么治理网络谣言?总的来看,网络谣言大体逃脱不了造谣写手、流量黑手、网络推手的“三重加持”。要让真相大白天下、谣言无处遁形,就须斩断这“三只手”。笔者以为,可以从正确识谣的慧眼、主动辟谣的办法、有效治谣的规制等三个方面来努力。
先说正确识谣的慧眼。
对网民来说,需要有一定的甄别能力和法律意识。其实,许多谣言逻辑混乱,无需专业知识也能轻易辨别,但仍有网民不假思索转发,更有甚者把造谣传谣混同于言论自由,不禁让人拍案怒道“你摊上大事了”。倘若无人关注、无人传播,谣言自然“死无葬身之地”。
在面对纷繁信息时,要擦亮双眼,重要信息以官方权威信息为准,暂时搞不清时不妨“让子弹飞一会儿”,别轻易沦为谣言的免费“中转站”,要珍惜自己的声誉,更要守住道德底线和法律红线。
再说主动辟谣的办法。
面对谣言传播,不能假装视而不见;面对热点,不能坐等、观望,任由谣言滋生。唯有不断提升官方发布和辟谣平台的关注度,推动权威信息及时正本清源,最大限度挤压网络谣言生存空间,才能让谣言“现出原形、无处遁形”,打通谣言治理工作的“最后一公里”。
整治网络谣言(漫画) 图源:新华社
最后说有效治谣的规制。
虽然,目前网站、应用程序、论坛等互联网平台已采取不少措施,但总体上仍需完善“监测—识别—处置”闭环体系,快速发现谣言、遏制谣言,努力把谣言消灭在萌芽状态。同时,网络平台应该不断改良算法推荐技术,避免大数据杀熟等乱象,从源头上缩短网络谣言的发酵期和传播链。(之江轩)
对相关职能部门而言,要继续多跨协同营造清朗网络生态。持续深入推进“清朗·打击网络谣言和虚假信息”专项行动,构建闪电溯源机制,对首发谣言信息的平台和账号加大惩处力度,让“始作俑者”难逃法网。
谣言止于智者,更止于“治者”。互联网不是法外之地。任谣言如何粉饰,终抵不过真相的澄澈,而造谣者终将会受到应有的“审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