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权威发布 > 正文

改造为何如此密集?关于我市31条道路改造,最新官方回复来了……

2022-04-18 16:36:07来源:济源网-济源晨报责任编辑:建伟

  近日我市对中心城区

  31条主次干道实施改造

  引发众多市民热议

  为何会如此密集开展城区道路改造?

  路要怎么修?修成什么样?

  针对市民们关心的热点话题

  相关主管部门负责同志

  做出了回应

  一起来看官方最新解答

沁园路(济源大道至黄河大道)正在紧张施工

  为啥要修路?

  2021年6月份,为了进一步完善配套设施,优化城市路网结构,促进城市面貌改变,示范区全面启动城区道路改造提升工程。

  济源市城投工程管理公司副总经理、道路提升改造指挥部负责人段大伟说,随着城市建设新标准的陆续出台,以前的一些道路尤其是老城区的道路已经无法满足雨污分流要求,加之城市道路有一定的合理使用年限,而这些路段都是年久失修,所以要进行升级改造。

  路要怎么修?

  目前,城区进行升级改造的路段经过有关部门多次研究,根据“去短板、补缺项、治老病”的原则,采取分期、分批施工改造,逐步解决严重问题,确保市民安全、通畅出行。

  新型技术研发团队 全面排查对症下药

  “我们在道路改造前期,邀请新型技术研发团队,对改造道路病害进行全面排查,对症下药。”段大伟说,依据评定的路况等级进行路段划分,再对不同路段全幅路面进行微裂再生。

  据悉,此次采用的技术,能很好地提高路面平整度、行车舒适性和路面结构强度,而且无需挖除旧路面,具有施工工期短、强度高、反射裂缝小的优点,尤其适用交通量大路段。

  白加黑技术改造,提升道路强度和寿命

  “早年济源的公路大都是水泥混凝土路面。水泥混凝土路面具有施工技术简单、使用寿命长、强度高等优势,但存在行车舒适性差、噪声大及养护不便等问题。”段大伟解释道,近年来济源大部分公路受到不同程度的损毁。如果继续使用受损的水泥混凝土路面,不仅降低行车舒适度,还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

  段大伟告诉记者,此次道路改造提升工程,对原有水泥混凝土路面采用水泥路面白加黑微裂技术进行改造,使路面兼具沥青混凝土路面路用性能优异和旧水泥混凝土路面强度高的特点,提高道路基层强度,延长道路使用寿命。

  就地冷再生法施工 缩短工期

  记者了解到,此次道路改造提升工程另一亮点就是采取就地冷再生法施工,即充分利用现有沥青道路旧铺层材料,必要时加入部分新骨料,按比例加入一定量的添加剂,在自然环境温度下就地连续完成材料的铣刨、破碎、拌和、摊铺及压实成型,从而修筑出具有所需性能质量的新基层的作业过程。

  “就地冷再生法施工不仅可以节约投资,更有利于环境保护,因此被称为‘绿色’施工技术。”段大伟告诉记者,这种工艺可简化施工程序,缩短工期,减少对交通的影响。

  修成啥样?

  据悉,此次道路改造提升工程把改善提升交通路网、全方位拉开“城市”框架作为重要内容,结合道路实际和市民的需要进行了综合设计,致力于将家门口的道路打造成风景线。

  道路整体拓宽,全面提高通行力

  此次改造提升工程将天坛路、沁园路、济源大道原有双向四车道改为八车道,原人行道改为非机动车道人行道共面;汤帝路、愚公路、济渎大街将原有双向四车道改为六车道,同时将增加硬质隔离栏杆;黄河大道将原双向六车道改为双向八车道。

  据悉,此次道路改造将道路整体拓宽,全面提高通行力。

  道路“颜值”大提升 打造城市风景线

  首先,城市照明方面,将会安装优质钢板制造的新路灯,灯杆采用结构件激光雕刻,表面喷涂专业塑粉,防腐能力提高,造型也更加简单大方;杆距与以往不同,将原有两杆50米距离缩至30米,照明更好;灯光将使用最新技术的LED灯,聚光性强,灯光更为柔和。

  其次,道路绿化方面,植物的配置上在保证交通安全和效率的基础上,满足道路整体景观需要。以黄河大道为例,改造后,分车带将主要以济源市花紫薇为点缀,栽植棕榈、红叶石楠等乔木,搭配黄杨球等小灌木及造型球类植物,植物配置形式简洁,排列整齐。改造后,将优化道路空间,进一步提升城市道路品质。

  还路于民 鼓励市民绿色出行

  记者了解到,目前,除改造路面状况、道路配套设施外,此次道路改造提升项目还更加合理地划分机动车与非机动车道,给非机动车道留出足够空间,让非机动车出行更畅通、安全。

  从“以车为本”到“以人为本”的建设模式也是此次道路改造提升的一大突破。“在交通功能层面,我们考虑重塑人、非、公、车优先级别。” 济源市城投建设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苗先文介绍,“通过道路改造,以人为本,还路于民,鼓励更多的市民绿色出行,改善城市的交通状况及环境质量。”据悉,改造完成后的城市主干道将满足不同的出行需求。

  雨污分流 做好“里子工程”

  雨污分流工程作为埋藏于地下却惠及民生的“里子工程”,是保障污水处理设施稳定运行、推动雨水收集利用、减少环境污染和城市内涝的有效措施。

  记者获悉,此次道路改造提升工程需实施雨污分流改造道路48公里,占城区道路主次干道总长度的33%。管道铺设建成后,能够实现污水进入污水处理厂,雨水排放进河湖等水体,构建完善的城市排水体系,切实改善河道水质和周边人居环境。

  打造“海绵城市”,改善城市人居环境

  此外,此次改造提升将按照“海绵城市”理念,进一步改善城市人居环境。

  记者了解到,“海绵城市”的一大特点就是不仅依靠城市管网排水,地面、绿化带等设施都具备雨水吸纳和蓄渗能力。遇到大雨,城市的各个点位都成了排水点、吸水点,最大程度上避免积水成涝。

  土壤变得像海绵一样,在植物需要的时候,蓄积在地下的雨水可以释放出来为植物灌溉。遇上暴雨,土壤“喝饱”后,剩下的水会自然渗透,进入市政管网。




广告
回顶部
版权所有©济源示范区党工委网信办
联系电话:0391-6633255 邮箱:jiyuanwangxin0391@163.com 技术支持:济源网